广元:转变发展方式 茶产业提质增效

时间:2022-07-01 07:47 阅读:次

——广元市又好又快发展茶叶生产的背后

  2005年10月29日,广元市茶叶生产现场会上,该市极品名茶虽然喊出了每公斤4000元的天价,但仍供不应求。当时,有人怀疑:“天价茶”是不是有人在故意炒作,能持续吗?

  时隔5年,在今年的春茶采摘期间,高价位的茶叶仍是抢手货。

  问及原因,广元市农业局局长赵洪培认为,这是转变了茶业发展方式取得的效果。他说,由于广元山高水低,气候干燥,茶叶产量普遍较低。同时,因山高,决定了广元难以发展大宗茶,茶叶不能机采而只能人工采摘,也决定了广元的茶产业难以数量取胜,而只能以质取胜。几年来,广元因地制宜,走出了“低碳、有机、精品、高端”的茶产业发展路子。

  因地制宜,恢复发展,加快发展,优化升级

  广元种茶历史悠久,茶文化底蕴深厚。高阳坡茶、七佛茶分别于西汉和唐代确定为贡茶,高阳千年古茶树现存至今,现昭化古称葭萌,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茶字命名县。广元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,生态环境优越,立体气候明显,地方特色突出。终年云雾缭绕,土壤有机质含量高,工业“三废”污染少,是发展A级和AA级绿色、有机茶叶栽培的最佳区域。广元茶叶具有营养丰富、色翠汤绿、香郁味醇、形美质优、经久耐泡、农残污染极少和重金属含量极低等特点。其营养成分为:水浸出物≥48.9%,氨基酸含量≥3.6%,含锌量61.4mg/kg,含硒量≥0.36mg/kg,尤其茶中锌、硒含量明显高于省内外其他产区。富锌富硒茶对抗衰老、抗癌等具有明显功效,是全国全省重要的高香茶、有机茶、保健茶的重要生产区域。

  上世纪70年代末,广元茶园曾发展到13万多亩,后因疏于管理,绝大部分茶园被荒芜,到1996年全市仅存4.1万多亩。

  1999年,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,广元紧紧抓住这一机遇,依托“浙广合作”——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口帮扶广元地区茶业发展这一平台,牢牢抓住科技兴茶这根主线,把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优势与广元市禀赋资源、生态优势相嫁接。

  当年,广元市委、市政府即聘请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白堃元为高级技术经济顾问,仅两年多时间,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先后派出技术人员22批、130多人次深入该市调研,并指导生产600多天。各县区以此为契机到西南农大、川农大等科研院校,联合举办5期茶园管理及加工制作技术培训班,培训茶叶技术人员160多名,使科学的种茶、采茶、制茶技术得以普及推广。同时,在茶园管理上,采取对茶园实行经营权租赁、拍卖、承包等措施,充分调动茶农对茶场基础建设投入的积极性。

  一大批适宜广元茶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、技术、工艺、设备落户广元,直接转化为发展产业的现实生产力,加速缩短了广元市与发达地区茶业发展的差距,凸显产业后发优势,走出了一条具有广元特色的追赶型跨越式产业发展之路。

  抓管理,树立茶业发展新理念

  广元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市场主体,加快茶叶经济发展。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上下功夫,按照“专业化分工、集约化经营、规模化生产、企业化管理”的要求,大力发展茶叶生产,实现了茶叶发展专业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,有力地提高了茶叶产业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。

  茶区涌现出上千服务茶区的管理干部、专业技术人员、业主、大户,茶叶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营销等标准逐步与国内、国际接轨,“米仓山”茶叶品牌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品牌,米仓山茶和七佛贡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米仓山茶成为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。茶文化开发内容不断拓展,茶业产业链和增收链不断延伸。生态、低碳、有机、名牌、精品、高端等现代茶业发展理念全面树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