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重视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

时间:2022-07-01 07:31 阅读:次

 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,是河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,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,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。河北省是农业大省,农业人口和农村土地面积都占很大比重。着力改善生态环境,必须重视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,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,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

  科学制定规划,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

 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、生活方式转变等方方面面,而且方方面面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,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,都会影响和阻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项工作的整体推进。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,编制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,为整体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遵循和依据。要坚持系统观点和战略思维,立足本地实际,将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,与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,与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紧密结合,统筹推进实施。要树立集中连片治理的理念,坚持以点带面,由村及乡到县,分阶段、分步骤打造一批生态村、生态乡镇和生态县,在积累经验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逐步铺开推进。

  遵循市场机制,培育壮大农业生态产业

  在农民增收致富中保护生态环境,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农民群众收入得到有效保障,才能促使农户自发地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致富之源、增收之基,从而走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双赢之路。当前,无公害食品、绿色食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,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。乘借改善生态环境的东风,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打造,为特色农业注入生态内涵,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附加值、增强市场竞争力。要按照“一产抓特色”的要求,转变农业生产方式,坚持农业生产的生态、健康、安全理念,积极推广清洁化、标准化生产,大力发展循环农业、无公害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,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、激素残留,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同时,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起来,积极拓展农业功能,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、采摘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。

  整治人居环境,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

 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,集中时间、集中力量,着力解决好生活污水排放、垃圾堆存处理以及村庄绿化不足等突出问题,初步形成干净整洁、文明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。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,结合全省实施的幸福乡村计划,加强房、水、路、电、讯等农村基础建设,严格标准,统一建设,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,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,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。农村环境整治重在建设,难在管理。必须正确处理集中性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的关系,逐步建立和形成目标责任制、资金投入机制、运行管理机制、公众参与机制等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整治管理的长效机制。

  运用现代科技,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

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只有依靠科技进步、技术创新,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做到资源合理利用,环境有效保护。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,就是缺乏简便易行、经济实用的相关适用技术。要把农村环保技术、生态技术作为科技攻关的重要方面,切实加强生态农业、农村污水处理、水源污染防治、土壤修复、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推广使用。研究推广农村环保新技术,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成本,尽量方便操作、高效实用,切不可贪大求洋、背离实际。要大力抓好环保技术的示范、培训和推广,把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基层村组和广大农民手中,为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服务。

  弘扬生态文化,引导农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

 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,只有农民行动起来,让农民群众真正在思想深处树立生态理念,使环保生态成为自觉遵循,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会成为有源之水、有本之木。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建立公众参与机制,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,增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,调动他们参与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充分运用广播、报纸、黑板报等形式,加大生态知识宣传力度,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,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生态的生产方式,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。积极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,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管理,通过完善村规民约、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法,加强巡查,及时管护,为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证。

  多方筹措资金,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

  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,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。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,着眼于农村可持续发展,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。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,与国家支持项目相结合,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支持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,特别是发挥好龙头企业和农合组织的作用,引导其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,使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建设相得益彰、互促共赢。(作者 中共衡水市委副书记周金中)